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作者:杨阳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9-23 13:26:07

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小波中篇小说集。供图: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网9月22日电 亚伯拉罕森(Abrahamsen)曾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尽管他痴迷文学,但却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理由是“我想出国”。

“但是后来我发现,想出国不一定要学国际关系专业。只要买一张机票就行了。”他笑着说。

“当时,我想去中国学习中文,所以参加了我们学校和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之间的一个交换项目。”

从2001年开始,亚伯拉罕森就生活在北京。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外交官的天赋。他尝试了自由撰稿的工作,但受不了这种不确定性。

最后,钟爱文学的亚伯拉罕森还是回到了他喜欢的领域。

亚伯拉罕森学习了四年中文,可以读懂简单的文章。后来,他能读懂更复杂的小说以后,爱上了中国作家王小波。

亚伯拉罕森说:“从王小波的语言、幽默感和思想来看,我觉得他受西方文学影响很深。”

“王小波的文章易于西方读者理解,可以引起共鸣。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受到国际认可的作家。不过,由于王小波已经过世,外国出版商对出版他的作品兴趣不大。” 亚伯拉罕森说。

2008年,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小波中篇小说集《王二的爱欲枷锁》,其中收录了三篇中篇小说。

“但是出版社并没有做宣传工作,我觉得翻译水平也不够高,” 亚伯拉罕森说。

“因此,该书的出版在美国几乎没有受到关注。”

除了王小波,亚伯拉罕森喜欢的中国作家还有李娟。他翻译了李娟的一篇散文,并出版于英文季刊《Pathlight》上。该杂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刊物,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学。

“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但很难翻译。翻译很容易失去语言当中的微妙意味。”他说。

上一代作家的作品可能枯燥无味,文风古板,而当代作家的作品更有可能受到广泛的接受。

“莫言的叙述形式富有创意,但是语言过于夸张。” 亚伯拉罕森说。

纸共和国(Paper Republic,西方关注中国最具翻译价值作家的一些出版机构、翻译家成立的组织)购买了一些作品的版权,包括梁鸿的非小说类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阿来的小说《空山》以及王小波的一些著作。

过去十年,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作者红遍西方,这是因为两地文化背景相似。可是,非洲作家和中国作家却因为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而难以在西方受到认可。

亚伯拉罕森认为,西方出版社对中国文学也缺乏了解。

“一般情况下,他们出版中国小说只是出于巧合,麦家的《解密》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一位英国翻译因为飞机晚点而在机场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而且这位翻译的祖父又恰巧是一名译电员。”

“又有多少书能有幸遇到这样的巧合呢?” 亚伯拉罕森说。

 

(编译:张琪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