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至5日,一年一度的G20峰会将在杭州举办,届时世界大国的领导人(以及欧盟的代表)将聚首讨论一系列迫在眉睫的挑战。挑战来自于三方面:经济、地缘政治和环境问题。要想应对其中任何一项挑战都绝非易事。
就经济而言,世界经济正处于增速放缓阶段。世界经济仍然受到2008年债务危机的余波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那一年标志着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繁荣时期已经终结,而新的全球经济体系亟待建立。然而关于这一新体系如何建成,以及世界经济需要经历怎样的调整才能重新建立体系,尚未形成共识。
就环境而言,大自然正面临着沉重的压力。想必中国人已对此深有感触,国内遭受污染的天空与河流便是证明。由于渴望舒适的生活和充足的物质,人类长时间以来不断掠夺地球的资源。如今人类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
理想情况下,应对环境问题的行动应当包括减少人类所有的开采活动,有人将之称为“逆增长”(degrowth)。这就要求人类减少生产和消费,以便迅速降低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量。不幸的是,该计划在目前并不可行,因为该计划的实施会令全球经济陷入一蹶不振的恶性循环。因此,最好的情况是在目前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计划。
换句话说,杭州峰会期间,世界领导人将承担只有他们能够胜任的工作。各国的优先事项和议程各有不同。要使各国求同存异,在21世纪如何实现人类和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着实不容易。
我们需要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冷静地开展对话。考虑到谈判各方明显缺乏互信,要建立清楚的框架也并不容易。我们也需要头脑清醒的领导人,老实说,这样的领导人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精英之中非常稀缺。
然而,我们仍然有必要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本届G20峰会将在杭州召开本身就代表着进步的机遇。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开始探索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并展现出一定的领导潜质。2005年,美国当时的副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提倡让中国担当“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些行动回应他的倡议。
自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上任后,中国发起了一系列倡议,如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倡议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却是通过交通网络、合理融资和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来连接亚洲、东非和欧洲的建设性尝试。
中国也表现出与美国合作的意愿,希望共同实现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制定的目标。
中国政府也表达了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意愿。改革的目的是将经济重心从过度工业化生产转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
这些积极迹象都表明,中国开始尝试承担建设性的国际领导地位。
二十国集团中,中国制定的结构良好、逐步推进的系统性改革计划是迄今为止最连贯的。中国主席习近平坚定的形象也表达了中国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政治意愿。因此,即便其他国家某些领导人可能有所顾虑,习近平主席也很有可能与其他国家建立互信关系,从而说服各国领导人共同迈向地缘经济改革,满足当今世界迫在眉睫的需求。
关于作者:杰里米·加利(Jeremy Garlick),布拉格经济大学简·马萨利克国际研究中心学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立场。
译者:彭瑶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