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4日电(记者 王晓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3日向媒体介绍,今年7月6日,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向全球负责标准时间测量和发播的机构发布闰秒公告:国际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将在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实施一个正闰秒,即增加1秒。7月11日,国际计量局BIPM向全球70多家国际原子时TAI守时实验室发布了闰秒调整预报。因为时区差别,我国将于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的7时59分59秒进行闰秒调整,届时将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上一次“闰秒”出现在北京时间2015年7月1日。
闰秒是如何产生的?
闰秒是如何产生的呢?当前,全球使用两套时间计量系统:一是以地球自转运动计量的世界时UT1,二是由全球70余个守时实验室提供的原子钟数据经少数先进实验室研制的铯基准钟校准后确定的国际原子时TAI。因地球自转速率时快时慢,导致世界时的秒长并非固定不变,每天快慢可达千分之几秒。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不同,它是均匀的时间尺度,与地球的空间位置无关,其秒长由碱金属铯133同位素基态在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的频率来定义,精确度千万年不差一秒。随着时间的迁延,世界时UT1和原子时TAI在两种时间尺度下的时间差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协调世界时UTC应运而生。国际电信联盟(ITU)于1971年颁布相关国际建议书,定义协调世界时为国际标准时间,规定从1972年1月1日0时起,UTC秒长采用原子时秒长;UTC与UT1时刻之差保持在±0.9秒以内,否则用阶跃1整秒的方式对UTC进行调整。这个1整秒,称为闰秒。协调世界时UTC从1972年1月开始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间,它代表了国际原子时和世界时两种时间尺度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时间服务的基础。
中国对世界时间的贡献
产生国际原子时(TAI)的70多个个实验室中有中国3个实验室,对TAI的产生具有话语权。其中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建有和保持国家原子时标基准UTC(NIM),2015年UTC(NIM)稳定度达到0.3 ns, 与协调世界时的偏差优于±5 ns;2014年国家时间频率中心自主研发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准确度达到1.5×10-15,即2000万年不差1秒,被国际计量局接收为基准钟,使中国成为第8个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的国家,与法、德、美、英、俄等一起,正式参与国际原子时的校准工作。不但保证了中国在国际原子时合作中的话语权,而且具备了“表决权”,一举改变了我国只能被动接收国际标准时间的窘境,也为协调世界时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NIM2008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铯喷泉钟直接驾驭时标,引领了国际守时发展的趋势,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高水平的国家标准时间,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刘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