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流兰与杜丽娘》登陆伦敦:展现东西方戏剧的冲突与和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25 23:27:51

为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呈现的东西方交融之作《寇流兰与杜丽娘》,7月23日在伦敦正式拉开首演。

作品改编大胆创新,采用传统越剧形式重新演绎了两部经典文学作品《牡丹亭》和《寇流兰》,展现了东西方延宕时空的戏剧魅力。

23-24日周末举行的前两场演出共吸引上千名观众到场,其中不乏华侨“票友”和东西方戏剧爱好者,演出中的优美唱段引来掌声连连。

70多岁的钟先生20年前就由香港迁居伦敦,他表示自己听得很认真,“两个故事的连接好有新意,莎翁的《寇流兰》是部政治剧,而《牡丹亭》又是讲爱情的,所以整部戏松弛有度,紧张又浪漫。”

“唱白很优美,我听得明白,旁边屏幕上的字幕也能帮助观众理解,”他表示。

英国观众Nicholas Anderson中场休息时坦言,对莎翁的故事还是更为熟悉,听越剧是一个全新体验,他表示对两条故事线在结尾处的交织拭目以待。

一边是坚定“人生不能没有爱”的杜丽娘,一边是笃信“没有荣耀就等同于死亡”的寇流兰,作品借“爱与恨”的主题,通过梦中相会的形式,将同时存在于400年前的主人公搬上同一舞台。

导演郭小男表示,就两部作品来说,《牡丹亭》的人文意义从接通俗世情怀的人鬼情缘入手,描写了人类的欲望、情感、意识和精神形态。它以超越自然、崇拜精神的态度,展示了人格的自由和天性。相反,《寇流兰》则以英雄悲剧为起点,运用广袤的视野和角度,将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困惑与挣扎神格化,引发出对社会整体意义的思考与忧虑。

“有意思的是,背后是一贯认为具有批判程朱理学价值的汤氏作品,实际上将天理与人欲达成了和谐共存,而崇尚生命终极意义的西方哲学,却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规则形成了对抗的极端,”郭小男在作品阐述中表示。

2015年是中英两国间首个文化交流年,亦是两国文化关系史上里程碑的一年,在此框架下启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和创意展示活动。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英期间首次向英国观众介绍了中国知名剧作家——汤显祖,他被人们称为是东方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同时代的剧作家,分处东西半球,相隔5000公里,为各自的观众写下了不朽的戏剧作品。

习近平主席提议中英两国在20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将他们的遗产发扬光大。此次首演标志着纪念活动的正式拉开。

新作《寇流兰与杜丽娘》,将于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福德,以及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国巡演。与此同时在爱丁堡,湖南昆剧团将呈现莎翁经典剧作《罗密欧与茱丽叶》,江西赣剧团将为英国观众带来汤显祖名作《临川四梦精选》,以赣剧表现一幕幕如诗如画的动人场景。

两国学生戏剧团队亦将献上《小小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仲夏夜梦南柯》等作品,向观众展现经典戏剧作品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