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4日电(记者 解传姣)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自2015年12月12日从青岛启航以来,历时216天,航程30957海里,在完成中国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务后于7月14日返航青岛。
中国大洋第39航次具体分为5个航段执行。其中前4个航段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2011年我国获取的世界首块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共计1万平方千米)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第5航段在中印度洋海盆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
本航次是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之后开展的第4个大洋航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开展海上调查及考验下阶段硫化物勘探技术装备是本航次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大洋科考调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对于海上调查人员、船舶和调查设备而言都是一个考验。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本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李怀明副研究员担任(同时为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苏新教授担任,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邓显明高级工程师担任,第五航段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石学法研究员担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徐巍巍船长担任“大洋一号”船船长;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张宝明政委担任临时党委书记。本航次在航次临时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各航段首席和船长精心组织,全体科考队员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圆满完成了航次任务,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果。
1.完成西南印度洋合同区26个区块的综合异常拖曳探测和地质取样调查工作,为区域放弃提供了基础资料;
2.初步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的5个区块内圈定了硫化物矿化异常的分布位置;
3.首次利用中深钻技术在玉皇热液区确认了一处硫化物矿体;
4.中深孔岩心钻机试验取得突破。中国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已经进行了3个航次中深孔岩心钻机试验,本航次首次在热液区获取硫化物岩心样品,对于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是一个重要进步。
5.顺利完成电法探测仪应用性试验,获得玉皇热液区9条测线数据,为反演硫化物矿体空间分布奠定基础。
6.第五航段在印度洋海盆先后进行了沉积物重力柱取样、箱式取样、温盐深(CTD)测量、海水取样、大体积过滤器悬浮体原位抽滤等作业,同时进行了船载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波束测量,采集了大量样品和资料。本航段是继去年大洋第34航次第五航段后,中国大洋协会在印度洋组织的第二个海底稀土调查航段,进一步丰富了对印度洋海盆稀土资源特征的认识。
在本航次执行期间,我国有两条科考船同时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作业。“大洋一号”船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向阳红10”号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业。两艘船互为补充、互相支持。两条船曾多次交换航次调查所需的备品备件,在第一航段在毛里求斯靠港时进行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多船作业的优势,提高了调查效率。在远离祖国1万多公里的印度洋上,有两艘中国科考船同时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奋战,说明我国切实履行国际海底义务的决心。
在靠港期间,毛里求斯总统对“大洋一号”船进行了访问,并与当地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公益培训等活动。展示中国大洋科考的情况,有助于增进毛方对中国大洋科考事业的了解和支持,促进中毛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也是“自强、探索、和平、奉献”的大洋精神的具体体现。
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同济大学等33家单位,139名科考队员参加了航次工作,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科考队员共94人(80后65人,90后29人),表明80后已经成为航次调查的中坚力量。
(编辑:田阿萌 刁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