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正式在京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14 15:54:31

中国日报7月14日电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卡丹(Jerome Cardan)就高度赞誉了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后来,培根(Francis Bacon)、伏尔泰(François-Marie Arouet)和马克思等思想家进一步指出这三项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到19世纪下半叶,来华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将造纸术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列为中国的卓越发明。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华文明一种标志,但它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

中国人还有哪些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多年来,学界与公众一直想得到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李约瑟(Joseph Needham)、坦普尔(Robert K.G. Temple)、金秋鹏、华觉明等科技史家先后开列过中国发明创造的清单,引发了诸多讨论。随着科技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和长期积累,已有条件突破“四大发明”说的局限,在全球史视野下盘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列出新的清单。

2013年8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发挥学科优势,成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先后组织了百余名专家进行严谨的考证与比较研究。还特别邀请国外专家参与此项工作,使得推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保证了推选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最终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88项。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编写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及配套挂图以反映这一最新成果,并于在2016年6月正式出版。这项工作前后历经近三年时间,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大力支持,列入科学传播局的“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项目,并跻身“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更加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研究成果的出版更全面地总结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传统科技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使先贤的智慧成为激励当代国人创新的精神动力。

这一成果的出炉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为什么盛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不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在科技创新方面却有辉煌的成就?从元末开始,我国又为什么长期陷入科技缓慢发展阶段?这些问题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努力突破“成就描述”的研究范式,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传播以及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为国内本领域的旗舰也将目标定位于揭示科技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为建设科学思想库、发展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做出新贡献。

(编辑:徐子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