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战略合作计划应以瑞士圣哥达隧道为鉴

作者:付敬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6-07 15:17:42

中欧战略合作计划应以瑞士圣哥达隧道为鉴
2016年6月1日,全球最长铁路隧道正式通车 6月1日,在瑞士埃斯特费尔德,演员在圣哥达隧道开通仪式上表演。图片来源:凌馨摄/新华社

6月1日,非欧盟成员国瑞士宣布圣哥达隧道正式通车,让欧洲邻国为之一振。该隧道的开通历时17年,全程57公里,贯穿阿尔比斯山,是迄今为止全球最长的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将英国与欧亚大陆连接起来,而圣哥达隧道连接了瑞士和意大利,方便客车与货运列车的往返于两地。作为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家,瑞士希望这项耗资数十亿欧元的工程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

6月1日当天,尽管为恐怖主义、难民潮和经济停滞忙得焦头烂额,以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为代表的欧洲主要政治领导人却在百忙之中赶来,与瑞士领导人一同庆祝这个工程奇迹的建成。

对欧盟各国而言,落实这样一个旷日持久的工程项目并非易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阻力,不论是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估、政治党派之间的利益之争还是审批效率的低下。

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试举两例。

2010年,德国斯图加特市政府决定投资60亿欧元,将中央火车站改造成商业中心,不过后来因为多数选民的反对而没有通过公投。

一位比利时商人计划把在布鲁塞尔市中心购买的一栋建筑改造成酒店,不过单是装修就得花费两年的时间。

尽管欧盟迫切需要投资来振兴各个经济体,创造就业,不过,类似的限制将很多商机都扼杀在萌芽中。

欧盟应该在制度上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挑战。由此看来,瑞士圣哥达隧道项目的建成值得人们深思,同样也突显出中欧关系在当下时代背景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中国和欧盟都希望建立一个能够投资双方大型工程的合作基金。最重要的是,欧盟各国都渴望建设大型工程,刺激欧元区经济。

在近几十年间,中国修建了三峡水电站,完成了石油的长距离管道运输,建成了西气东输工程,扩建了数万公里的铁路和公路,积累了大量的工程技术经验。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大型机械的能力。

而且,中国资本雄厚。

比如说,欧洲的另一个内陆国家——捷克共和国渴望与中国取得合作,希望通过合作挖凿运河、修建航空枢纽,帮助自己与欧洲其它各国相连。

而瑞士近日成为了中东欧与中国“16+1合作”的观察员,双方已通过该合作平台建立起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瑞士可以充分调动在隧道工程方面的经验,与中国一同为中东欧16国提供技术及知识支持,推动中东欧国家的快速发展。

并且,该类合作还将对西欧基础建设的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英国已经与中国签订了高铁、核电的修建项目。

这类合作似乎还需要获得欧盟总部的最终肯定。除了提高审批效率,欧盟还需要反思应该在欧亚大陆修建哪些大型项目,以及如何让这些大型项目在区域经济的恢复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此外,不论是中国还是欧盟,在考虑未来的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的时候,以及谈到为加强合作而建立合作基金的同时,都应具备这样的宏观意识。

而此次欧洲领导人对瑞士圣哥达隧道的建成大加赞赏,背后蕴含着无穷深意。

 

关于作者:

付敬,中国日报欧洲分社副主编。

 

(编译:兰欣 编辑:齐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