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的维吾尔族学生迪拉拉(Dilara)在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学习。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4月7日电 (记者 林淑娟)对于许多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学生而言,前往一个离家千里、语言不通、交流吃力的陌生城市求学并不轻松。他们时常觉得孤单寂寞、思乡情切。
2000年起,中央政府启动了一项新疆教育帮扶项目,部分北京学校开始试点招收新疆学生。虽然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始会觉得困难,但是求学梦总会支撑他们度过难关。
迪拉拉(Dilara)来自新疆哈密,目前在北京通州区的潞河中学读高三,她说:“虽然学校离家有3千公里远,但待在这里学习仍是值得的。”
只要学生申请参加这一项目,并且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入学考试,就可以被北京、上海及其它43座城市的93所内陆城市学校录取。迄今为止,共有8.02万学生参与此项目。他们不仅学费全免,并且每月还可领到650元生活补贴。
维吾尔族学生迪拉拉从小就同奶奶一起生活,她说:“这个项目的学校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真的很吸引我。”
她还补充说:“不用交学费,每月还有补助金可以拿,我和奶奶都松了口气。”
迪拉拉14岁就来到了北京,刚开始非常想家,也受到语言不通的困扰。她说:“因为普通话讲得不好,在这儿,都不好意思和学校老师交流。”
进入高中前,学校会为这些新疆学生提供一年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技能,同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来自伊犁的阿塔伦(Ayturan)老师,也和学生一起来到了这所北京学校。一开始,迪拉拉会向这位同乡老师求助,但很快她就适应过来,还和许多本地同学成为了朋友。
她和其他新疆同学有时会受到邀请,到本地同学家做客,尤其是在寒假,与其坐30个小时的火车回家,大多新疆学生更愿意待在学校。
迪拉拉向我们诉说了上一次去她同学崔希(音)家的情景。
她回忆说:“他妈妈给我们做了羊排,那好味道现在都忘不了;他爸爸就像我父亲一样鼓励我。”
崔希说,自从这群新疆同学来到班里一起学习,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变得有趣了许多。
崔希还说道:“我们会一起庆祝宰牲节,这是维吾尔族人在九月份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烤羊肉的香味,大家尽情狂欢,真是棒极了。”
迪拉拉现已18岁,读高三,她打算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继续深造。她说:“我一直都想学旅游专业,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家乡走向世界。”
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彤书(音)表示,过去16年来,许多毕业生都取得了成功,让她更加坚信,迪拉拉及其他学生的梦想最终都会实现。
李彤书自豪地说:“近1400名新疆毕业生被国内外大学录取,有800名学生投身于家乡建设。”
潞河中学校长徐华回忆道,虽然成果卓著,但一开始,学校还是面临着众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徐校长说:“虽然当时我们只有四个月时间解决食宿问题,但我们最终还是顺利地建好了一个清真餐厅,也及时扩建了学生宿舍。”
近年来,伊犁教师阿布达曼阿普(Abudumanap)亲眼见证了该项目如何在新疆学生中大受欢迎。阿布达曼阿普说:“入学考试竞争日益激烈,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他也说:“牧民们也很乐意送孩子出去接受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样才能改变孩子的未来,甚至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译者:王露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