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直面东北之痛 方能振兴东北

作者:丹•施泰因博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3-24 15:16:09

评论:直面东北之痛 方能振兴东北

2016年3月19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下岗工人参加招聘会。求职的工人中,70%在40到50岁之间,多数是机修工。中国的钢铁行业在2015年进入了衰退期,而该钢铁厂在去年第三季度月均损失5亿元,大批工人下岗。武钢是中国第三大钢铁制造商。

未来五年,中国钢铁行业需要缩减1亿-1.5亿吨产能,而煤矿行业则要在未来3-5年中削减5亿吨产能,减量重组5亿吨。

短期内情况应该不会有所好转。最近中国钢材价格短期上浮,一批钢铁工厂关闭后预期市场情况将有所改善,但全球钢铁行业的完全恢复仍需几年时间。

中国东北由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组成,这里是中国的工业基地。21世纪初政府发出“振兴东北”的号召,力图将这一地区变为经济增长引擎。最近,经济结构调整将增长动力由重工业转向消费和创新,这让东北的前景日趋黯淡。

一些观察家称东北为“老工业区”,也就是美国从纽约一直延伸到密歇根的“铁锈地带”(Rustbelt)。20世纪80年代,由于一度辉煌的工业企业萎缩,这些地区饱受经济衰退、人口流失和城市衰败的折磨。一些地区至今也未曾真正恢复。

美国老工业带和中国东北之间也许有些共通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是重要的经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很高,工业化于数十年前完成,服务业提供多数就业岗位。

而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人均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很多省份仍在进行工业化进程。中国才刚刚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经济转型。凭借在国有企业的股权,中央政府仍在经济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换句话说,只有政策正确,中国所谓的“老工业区”才能有所希望。

如果钢铁、煤矿和水泥这些目标行业压减过剩产能30%,那这就意味着未来两到三年里会产生多达300万的下岗工人。去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今年目标是1000万人。因此如果东北绝大多数的下岗工人能够重新就业,那该地区的经济将能够逐渐恢复。

未来两年,政府将拨出154亿美元来帮助煤炭、钢铁行业的下岗工人再就业,尤其是在服务业中就业。短期来看,工人培训,技术学习和财政支持能够缓解一些转型之痛。

国企重组固然会削减劳动力,但它也有助于新公司创建,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中国在进一步走向创业经济,政府也大力扶持初创公司,尤其鼓励在新兴产业创业,较为年轻的雇员可从中受益。

但将正确的支持投向正确的目标需要良好规划和统一实施。因此,一些误导性报道,包括最近黑龙江煤矿工人的困境,更显示出目前反腐运动的重要性。

因此,政府必须竭力提高东北的生产率和创新力,比如吸引国内外支柱企业,招揽本土人才,扩展国外直接投资,放宽经营商业条件,促进跨地区人才流动。

国际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和其贸易伙伴包括它东北部的邻国,提供支持。随着这些国家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它们需要升级更多基础设施,而中国可以就此提供援助。

转型充满挑战,但不转型依旧遵循旧的政策则更加危险,因为沿袭旧制必将导致国企破产,银行倒闭,失业增多,摧毁区域经济。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决策者坚信中国经济可以为接纳下岗工人创造出足够的工作岗位。这项任务虽然艰巨,但切实可行。

关于作者:丹•施泰因博克(Dan Steinbock),Difference Group创始人,美国印中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新加坡欧盟中心访问学者。

(译者:张彤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