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扶贫工作成就巨大

作者:黄子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3-15 16:25:11

评论:中国扶贫工作成就巨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瞩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成就之一就是国家的扶贫工作。

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极度贫穷人口的数量从1987年的8.36亿减至2010年的1.56亿。中国的贫困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只有7000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骄人成就?在这成绩背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改革开放政策功不可没。1978—2007这三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平均增速是10%,农村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从134元增至4140元。在同一时期,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0.7%降至1.6%。

城市化是另一个重要推力。为了谋生,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尽管在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大多数农村人口不能享受社会福利和其他只限城市居民使用的资源,但是他们在城市赚得的财富远比农村多得多。

与此同时,一些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家庭开始放弃田间耕作栽培,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事报酬丰厚的非农业工作。

除此之外,开放政策也使扶贫工作更加稳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中国的出口迅速飙升,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再加上允许外国企业和国外投资进入中国这一决定,更对增加工作机会,减轻贫困程度意义重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贫穷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发了新疑问——当前的扶贫模式能否持续。在当前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如何进一步消除贫困?答案是:财富分配均衡、人力资本利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例如向服务业)。

第一,财富分配均衡。通过利用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些恰当政策,更加公平地将来自农村土地的收益分配给农民。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的优势,将获得的财富合理的分配给农民——如此一来,农村居民这一性质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将是农村土地改革走向正轨的决定性一步。

第二,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必须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在过去的几十年,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但是教育水平始终没有发挥自身潜力,甚至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只有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技能和理解力,使其产生经济价值,才能在减轻贫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尝试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力作用,这一想法与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概念不谋而合。产业转移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服务业前景非常广阔。

最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权衡贫穷,不能只通过收入这一个方面。未来,我们必须明智又审慎地将卫生、教育、资源等列入其中,用多面多维、细致入微的贫穷标准取代之前简单的贫困线标准。

 

关于作者:

黄子轩(音),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员。

 

(编译:孙伟  编辑:齐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