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高考作为衡量每个学生的唯一标准,那么高考终将是一场不公平的赛跑。要想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发光发亮,就必须让他们根据自身优势来选择未来的道路,是跑步还是游泳。我们可以另设职业教育高考,实行“30%文化素质+70%职业技能”的考核方式......这样,普通高中学生和职校学生均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目的都是要上大学)。
——苏华,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家长每天光接送孩子就得两个来回,而且孩子放学的时间和家长上班的时间冲突。低年级孩子上学的接送难题是每个家长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也并非某个地区某所学校的个例,而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民生问题。我希望能从国家层面上将大人上下班时间和小学生上下学时间进行综合考虑、协调设置。另外,还可以建立校内托管场所,按接收学生数量定额拨付专项经费。
——袁江华,河南省鹤壁市财政局官员、全国人大代表。
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出国留学的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能供得起孩子去海外求学。我完全理解这些家长,他们都希望通过出国留学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但同时,我们也该知道,出国热也反映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比较少,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印杰,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
法国、日本、美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既庆祝世界读书日,也拥有各自的国家读书日。中国也应该跟随这一趋势,设立读书日,而且中国人的读书量本来就低于其他国家。阅读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与中国的文明崛起,我永远都不会放弃这个提案。
——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很多中学生每天睡得都不够,这样下去身体迟早会垮掉。现在的中学生起得早,睡得晚,不少学生为完成当日作业,晚上过了11点,甚至过了12点才能入寝,第二天一早5点半又要艰难地爬起来,保证7点之前就得到校。在老师、家长和自己的重压下,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都不惜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学习。我建议将中学生早晨到校的时间推迟到7:30,并且要规定最晚的放学时间,任何学生不得留校。
——董恒宇,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
现在教育部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学生安全问题。2亿多学生,每一个孩子的安全都让人十分牵挂。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让人十分痛心。这些情况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安全健康负起责任,为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保驾护航。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
中国从事古物修复的专业人才十分短缺,这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挑战。中国目前需要修复的文物多达200多万件,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才400人左右,而且这个行业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体系。我建议人力资源部与社会保障局对全国古物修复人员给予职称,并且增加员工工资,以防止人才流失。
——苏士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主席。
到今年,我做教育做了40年,集40年之经验,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跟大家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意识观念和适应能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建议家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家庭教育上,而不是花费时间和金钱选择最好的学校。
——刘长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
现在书价高了,让不少群体买书产生了困难,比如进城务工人员、贫困大学生等。我建议,满足大众消费的中低档文化产品可以不征税或者少征税。就像买羽毛球的可以不收税,买高尔夫的收重税。
——二月河,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目前,教育在我们国家总支出中仅占4%。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达10%左右。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今后亟待改善。
——贺优琳,全国人大代表、原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校长
中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名学生出国留学。但是,主要的留学国家大都是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经过了许多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的欠发达国家,但中国学生对这些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状况都缺乏了解。需要大力培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充分认识的人才,为中国投资者迈向世界助一臂之力。
——万季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