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创新是实现中国发展和世界福祉的关键

作者:杰里米•卡里克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3-10 16:20:30

英国学者:创新是实现中国发展和世界福祉的关键

中国将2016年新的GDP增长目标设定在了6.5%到7%之间。考虑到近期全球和中国国内的经济放缓,这一目标算不上特别意外。然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也将面对重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正如一些评论者,如《纽约时报》的黄安伟(Edward Wong),还有身在北京的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迅速增长的债务循环看来有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拖累。李克强总理表示要减税,要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的增长,这些明显的暗示要加强金融刺激的全部措施,似乎很难安抚这些观察者,或者效果恰恰相反。

在中国这类经济仍处在转型过程的国家中,巨大的债务负担有可能成了发展的刹车,甚至加剧整个系统的脆弱性。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深思熟虑后用以刺激增长的大量措施来提供强劲的推动力,要推动一个出口驱动型和产业产能过剩的经济转型为一个更加平衡的经济模式,扩大创新企业家精神和服务业增长,这一转变将很难掌控。

事实上,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反复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从其他国家人民所需产品的生产者继续转型成发展中世界的经济领导者,鼓励年轻的生意人从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和全球问题非常重要,这不仅对于中国的增长是如此,对全世界的福祉也是如此。

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项目联通世界,“一带一路”旨在通过新的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复杂但统一的网络连接东亚和欧洲,该倡议要求对熟悉的问题用创新的方式重新定义,如污染和全球变暖问题。革新性的非零和思维,不仅让中国及与之有贸易联系的各国的经济发展得到回报,还能产生改变现状的创新,并将积极的造福欧亚大陆和非洲的环境保护。

中国在研究亟需的绿色科技方面已经位于最前沿,如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等。如果这些以及其他尚未实现的革新能够出现,并发展成为成本效益好且能产生利益的商业。这将有可能为发明者创造利润并重振中国经济,因为新的科技将进入“新丝绸之路”国家的市场。

因此,不管潜在的风险(虽然在短期内相对适中),即未来经济或因债务而负担过重,对于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概述的财政刺激的类型而言,当下的这一需求非常紧迫。古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中国国内外提供资本以发扬企业家精神,从而形成双赢的市场和环境结果,长期将造福每个人,这一必要性远远比目光短浅的恐惧要有价值。这样的恐惧可能来自于一些经济学家对于支出增加所蕴含的眼前的弊端,然而这些弊端远不及前者那么重要。

关于作者:杰里米•卡里克(Jeremy carlick),布拉格经济大学简•马萨里克国际研究中心国际际关系专业讲师。

译者:余漻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