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3月7日电 (记者克里斯·彼得森)随着中国推出鼓励企业海外扩张的政府政策,中国企业不分大小,也无论私企还是国企都竞相投入到海外并购的热潮。
所有迹象显示即使经济增长放缓,但2016年中国企业并购活动却将打破历史记录。
然而,并购的目标是什么?在何处?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要怎样来战胜不可避免的挑战?
商务部数据显示,最近并购浪潮中最为活跃的不是大型的国有和私人企业,而是较为小型的企业。一月份,中国非金融境外投资升至787亿元(120亿美元),几乎是十二月份上升速率的三倍,比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8.2%。在一月份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中,92.5%来自于较为小型的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75%。
据资讯供应商晨哨集团的数据显示,去年的并购交易76.78%由私人企业完成,20.29%由国有企业完成。并购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媒体通讯、农业食品和能源矿产。分析家认为今年投资目标领域将和去年大致相同。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认为,旨在加强中国实业和国际公司合作的政府政策引发了这一趋势。一月份,中国在外国制造业的投资高达106亿元,与去年同比上升了87.8%。大多投资流向了通讯、电子、制药和汽车领域,沈丹阳说。
其他很多数据也显示出这一热潮。商务部数据显示,一月份中国在美投资超过100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四倍。
增长因素
所以,哪些因素拉动了并购增长?
大宗商品价格起伏不定,可以廉价收购一些国外公司。除此之外,很多国有企业也有增加购买力的手段:对不论规模大小的私有企业皆降低利率,方便他们借贷。
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即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来帮助获得收购资金及投资市场。
2014年底,丝路基金作为一种国家投资方式,以400亿美元的初始资金上市。丝路基金旨在支持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国家。
说得更准确些,中国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将一带一路倡议看作是政府希望他们放眼海外的明显标志。
“很多国有企业的资金相当宽裕,”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本·卡文德尔(Ben Cavender)于近日告诉nasdaq.com。“国有企业遭遇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国内市场已经没有发展空间。”目前,最引人瞩目的交易可能就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即大家熟悉的中国化工,于2月份同意支付瑞士农药制造商先正达公司430亿美元。如果监管部门和瑞士公司的股东同意这个提议,这将会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外公司收购案。
中国化工同样以7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高端轮胎制造商倍耐力公司,荣登头条新闻。这场交易的部分资金由丝路基金提供,因此丝路基金拥有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的25%的股份。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外资并购的看法。“任何时间都是并购的最佳时间,”最近他回答牛津大学商学院学生提问时说。“我们很难界定什么时间最便宜,什么时间最昂贵。就像是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你只着眼于2-3年,还有可能确定,但是如果你把并购看做是长期的,比如说10年,那就无所谓何时便宜。”
然而,兼并活动也有自己的风险。很多分析家认为,尽管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还是存在一系列监管障碍,还有随时都有可能实行高度保护主义的国会。
例如,由GSP公司主导的中国投资者收购荷兰飞利浦公司照明和自动装置部门80%股份一事,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安全为由阻碍之后以失败告终。飞利浦公司有几份与美国政府的合同。
王健林说:“我把美国和英国看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美国投100亿美元?因为美国地大,人多。市场大所以投入大,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英国虽然人口没那么多,市场没那么大,但是英国是世界上市场自由度最高的国度。美国也号称自由国家,但是对于企业的投资,商务部、投资委员会都要审批。”
中国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路线这一热潮仍没有衰退。中国公司将并购视作掌握诀窍的方式,帮助公司从专注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转变。
达娜厄(Danae Kyriakopoulou)是位于伦敦的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的一名高级经济学家,她说:“对于中国由国家驱动的转变以及发展策略而言,合并与收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由于中国公司需要掌握新型增长部门的诀窍,从而支持经济的重整——从世界基础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转向高端经济活动。而与这些部门中更未发达经济体的公司进行合并与收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之一。”
据经济学人智库的亚洲区主管邓肯·英尼斯·克尔(Duncan Innes-Kerr)称,中国公司正被鼓舞着寻求海外并购目标,政府已经精简流程、放宽外国投资限制鼓励它们出海。她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已经为这一势头又添了一把火。”
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的艾伦·巴雷尔教授说:“对于中国这类资金雄厚的经济体来说,要伸展触角并通过收购来进行国际发展,是意义非常重大的。还有,探索还未被合并收购完全开发的部门,需要海外的公司和资产,尤其是科技,并不仅仅是不动产。”
然而,困难也是存在的。达娜厄说中国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出现在交易达成之后:“这些主要是因为对于不同管理系统的理解和企业文化的冲突。”
万达总裁王健林在对牛津大学的学生发言时,谈到了语言障碍如何影响合并与收购:“现在我们公司有很多老员工,跟着公司一步步锻炼起来,现在随着企业国际化,业务转移,英语短板就显出来了,现在万达的旅游公司、体育公司、娱乐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大部分都要跟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很多人很优秀,就是英语这一块是短板。”
(编译:孙伟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