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谱写宏观调控“三重奏”

来源:学习中国
2016-02-25 07:50:36

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功不可没;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依然大有作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国内国外两个经济发展大局的发展规律出发,熟练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创新实施“区间+定向+相机”三重奏的宏观调控方式,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为中国经济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效应。2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为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环境。”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习近平谱写宏观调控“三重奏”

图为: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这是会谈结束后,习近平和卡梅伦共同会见记者。

一、加强区间调控

区间调控是指划定经济“上下限”,不再单纯盯住调控的终极目标,而是关注调控目标在合理区间内的变动,只要调控目标的变动不超过设定的区间,就已达到了调控的目的。区间调控的核心是稳增长。2013年李克强与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时提出了“合理区间”概念,要求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思路,也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现实表现。习近平在参加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指出:“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出席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都稳中有进,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之内。” 习近平强调:“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全要素生产力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将保持强大动力,释放出更大发展潜力。中国经济运行将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会硬着陆。” 2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6年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实施区间调控,有助于保持定力,避免宏观调控对经济过度干预。在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即由通货膨胀指标设定的上限和由经济增长指标设定的下限之间时,不实施“强刺激”,特别是大幅调节需求的政策措施,而是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同时着力实施灵活的微观政策和托底的社会政策,起到强机制、促活力、补短板的作用。

实施区间调控,注重形成政策储备。为应对经济增长可能偏离合理区间的情况,新的宏观调控方式注重形成政策储备,李克强说:“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政策“工具箱”的方式预先考虑了政策措施的搭配、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具有反应更加快速的优势。

实施区间调控,重点把握中线。2012年以来,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往往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宏观调控时常要打“下限保卫战”。然而宏观调控只守住下限是极其被动的。与其守住下限,不如把握中线。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中线,可使宏观调控上下都有回旋余地。从下方的回旋余地来说,把握中线就可以扭转只守住下限的被动局面,不至于总担心经济运行会滑出下限,不需要年年打“下限保卫战”。这样,有利于克服经济下滑惯性,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市场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提供更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从上方的回旋余地来说,把握中线可使经济增长不突破两位数,使经济运行与上限保持一定距离,不至于造成通货膨胀。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指出:“我们将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水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