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

作者:迟福林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5-12-16 10:07:12

●从规模看,“十三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明显提升,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将由现在的52%左右提升到58%左右,有可能接近60%。

●“十三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60%—65%的区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无论是增长的趋势、结构,还是动力均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的特点突出。这需要从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出发,谋划好、把握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以转型改革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性破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

“十三五”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五年,历史性转型的特点十分突出。“十三五”头一、两年,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调整去产能化的矛盾困难将会有所增大。如果能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不仅能缓解或者化解矛盾,更重要的是通过转型升级引领经济结构上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十三五”我国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与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要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低20个百分点以上;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实际需求相比,至少相差5个百分点以上。在这个起点上,“十三五”服务业将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有望至少年均增长1.2-1.5个百分点。

服务业不仅速度在增长,而且结构也在发生重要变化。从规模看,“十三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明显提升,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将由现在的52%左右提升到58%左右,有可能接近60%,由此我国将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从结构看,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以研发、金融、物流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5%左右提升至2020年的30%左右。

以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当看到,以服务业为主体是新阶段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选择。第一,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人均产值只等于发达国家的1/3,主要原因在于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严重偏低。第二,从发展趋势看,制造业转型升级主要依靠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这是个基本规律。第三,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是不要工业,恰恰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

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将引领经济新常态。有数据显示,2008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能达到70-80万人左右;而2013年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能达到15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就业问题既和速度相关联,也和产业结构相关联,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将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

基本形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人口城镇化。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加快提高“十三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户籍人口城镇化有可能每年以不低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估计到2020年,我国规模城镇化率将有可能超过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14年的36.6%提高到50%左右。其中,关键是“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户籍制度改革要有新思路。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有两个提法特别重要: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实施居住证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推进三方面重要转变:第一,由对人口的控制向对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转变。第二,由城乡两元户籍制度向居住证制度的转变。实施居住证制度,就是不再分城市和农村户籍。第三,人口管理将由治安部门的管理向人口服务部门的管理转变。

基本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十三五”我国将实现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转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用于物质型消费的比重为60%,估计服务型消费支出的比重将由现在的40个百分点增长到2020年50个百分点左右,甚至会超过50%,一些发达地区将达到60%以上。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型消费将高达14-16万亿人民币。健康服务业将成为“十三五”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十三五”期间我国消费规模将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据统计,2015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高于GDP的3-4个百分点。估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仍保持高于GDP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平均将会达到10%左右,最低也能保持8%以上。

“十三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明显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估计“十三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60%—65%的区间。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消费结构变化为经济增长带来内生动力。经济学界有人认为消费只是生产的目的,不可能成为拉动增长的动力。应当看到,消费确实是生产的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消费的确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吃饭为例,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吃营养、吃特色、吃环境,由此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并引发经济结构服务化的重大变化。

基本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转型升级对服务贸易依赖性明显增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新一轮全球化方兴未艾。“十三五”如果能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双向市场开放有所突破,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结构升级,还关系到我国在新一轮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国内自贸区建设。目前,国内4个自贸区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自贸区的使命是以服务贸易开放为重要目标。例如,4个自贸区共用的122项负面清单中,有80余项针对服务业。在新一轮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中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需要国内4个自贸区在服务贸易上实现重大突破,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实践经验。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双边、多边、区域性、全球性自由贸易进程。适应快速上升的全球服务贸易需求,有序推进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打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管制,成为扩大服务贸易、加快自由贸易进程的重大任务。第一,把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作为“十三五”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制定“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目标,使其总额增长到1万亿美元,占外贸比重提高到20%。第二,把加快服务业开放作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重点,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双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打破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壁垒。第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第四,推动中国与欧盟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争取“十三五”前两年中欧双边自贸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从实践看,我国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着一系列政策性、体制性的结构性矛盾,有需求端的问题,更有供给侧的问题。比如电讯领域,由于全球市场的开放,我国电讯业这些年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我国有需求无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以老年人消费为例,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消费至少有1万亿元的潜在需求,但年实际消费大约只有2000亿元,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相当突出。这就需要解决政策性、体制性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供给和消费需求相适应,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

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

有效供给不足的突出瓶颈是服务业市场开放严重滞后。随着服务型消费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的矛盾凸显。当前服务业市场大致是“三低一高”:市场化程度低,50%以上的服务部门都存在各种形式的行政或市场垄断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虽然自贸区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对服务贸易的限制仍比较多;服务化程度低,如规模房地产发展的速度相当快,但服务性房地产的雏形尚未出现;价格高,例如2014年我国的宽带平均上网速度全球排在第75位,但平均1兆每秒的接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的3-5倍。

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既是市场化改革的“重头戏”,又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来源。“十三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矛盾在服务业领域,这就需要尽快打破服务业市场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服务市场价格,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这就需要推进服务业准入的便利化改革,使社会资本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

服务业市场开放牵动影响“十三五”转型发展的全局。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的关键是尽快制定“十三五”服务业市场开放行动计划。要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需要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服务供给能力;要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需要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形成有效投资;要形成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需要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并通过服务业市场的双向开放,加快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

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任务。第一,放开服务业价格的管制。第二,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通过市场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做大蛋糕。第三,服务业领域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第四,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当前,金融结构、金融体制与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创新创业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一,加快银行业的结构转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发展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各类中小民营银行。第二,加快推出资本市场注册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大作用。第三,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的转型。第四,人民币加入SDR后,如何实现金融业双向开放将成为金融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课题。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特定背景下,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第一,增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释放新需求的重要条件。第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减税力度,对服务业领域推行定向减税。第三,加快完成“营改增”,破题消费税改革,使消费税成为地方主体税种。第四,理顺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比如国税、地税的合并是大势所趋,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尽快启动。

推进教育结构改革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有一个数量型人口红利递减的问题,但也要看到,现在每年700多万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突出矛盾。教育结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供给、需求严重不相适应。为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调整教育结构摆在突出位置。实现教育体制从考试型、封闭性、行政化向能力型、开放性、专业化的转变,成为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

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改革

激活市场、解放企业。解决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需要打通简政放权的“最后一公里”。第一,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的实施条件已经成熟。第二,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第三,不用或少用产业政策干预企业行为。第四,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保护企业家,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

推进监管转型。第一,审批和监管相分离,改变以审批取代监管、谁审批、谁监管的传统模式。第二,实行统一监管,改变“九龙治水”与监管失灵。第三,放管结合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但不能以监管为名增加企业负担,这就需要加快推进监管体制由行政监管为主向法治化监管为主的转型。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同时加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探索实行公共财政预算清单。(迟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