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在防治寄生虫病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图片来源:CFP |
据《中国日报》10月26日报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于10月初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成为举国欢腾的大事。屠呦呦理应获得高度赞扬。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制出对抗疟疾和其他寄生虫病的药品,每年有数亿人因此获得帮助。凭借这一成就,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一项个人荣誉,还是整个团体及国家的荣誉。
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杂志报道,在21世纪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国家列表中,美国排名第一,日本位居第三。
这份列表囊括2000年以来的146位诺贝尔经济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奖获得者,并根据获得者出生国进行排名。
日本东京大学的梶田隆章(TakaakiKajita)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连续第七年至少有一位日本人获得这个诺贝尔奖。
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目标,旨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在15年内,这个目标就实现了一半。
日本科学家的突出表现以及学术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尽管日本诺奖得主获得如此赞赏,某些日本媒体认为获得更多的诺奖的前景并不乐观。日本共同社(Kyodo News)担心,日本政府会减少对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支持,并且担心研究机构出现人才断层。
《产经新闻》(Sankei Shimbun)称,日本当前获得的诺贝尔奖并不代表其学术实力,因为通常情况下,诺奖得主都是凭借10到15年前的成就获此荣誉。《每日新闻》(Mainichi Shimbun)指责日本研发领域当前盛行的以成就为基础的奖励体系。这种体系会导致日本研究者越来越难进行耗时性创新研究。
日本专家警告称,21世纪初期,同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法国和韩国相比,物理学、化学、生物、材料科学和太空科学领域内的日本研究论文及其获引用的数量开始急速下降。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InCites数据库显示,日本作为研究大国的地位在下降,中国则在上升。1982年,在五个科学领域中,全球论文数量为121739篇,其中日本有12534篇论文,名列第二,紧随美国之后。
当时,中国只有629篇论文。而在2011年,形势发生转变。在全球392074篇论文中,日本论文数量为31487篇,下降至第四位。而中国论文数量为76664篇,超过诸多国家,位居第二。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一些日本人担心,日本科学家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中,不会再获得诺贝尔奖。他们认为,日本得奖数量的迅速增长表明,过早判断哪个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内贡献最大是非常危险的。
与此同时,中国宣布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政策目标。中国有教育和才智潜力,同时也有政治意愿实现这一目标。诺奖的获得成为这些长期目标的最大成功。要想知道谁是当今的创新领先者,我们或许应该看看2060年以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关于作者:
蔡虹:《中国日报》驻东京记者站站长。
相关文章